呼喚“心理救災”為災區人們祈福
“活著的人的努力、你們的幸福生活就是對死者的安慰。”“房子裂了、塌了,我們還可以再修。只要人在,我們就一定能夠渡過難關,戰勝這場重大自然災害。”在每一個受災現場,溫家寶總理都在不斷安慰鼓舞災區群眾。
“汶川挺住!”“全國人民和你們在一起!”“一定要有生存與面對的勇氣,相信在風雨后一定能夠看見彩虹!”……奧運火炬傳遞中,互聯網上,電視廣播里,人們在通過各種途徑,給災區群眾以安撫和慰藉,幫助他們重樹生活的信心。
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災害,不僅給災區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,也使他們遭受了巨大的心靈創傷。家園被毀之憂、喪失親人之痛、震災慘烈之狀,盤踞在每個災區人民的心頭。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指出,沒有哪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帶來持續而深刻的痛苦。印尼海嘯后心理問題曾困擾著災區兒童,唐山地震后約有10%的嚴重受災者會發生創傷后應急障礙。
在災難面前,需要心理醫生的積極干預,及時地為受災人群提供心理救援,幫助他們穩定情緒、化解悲傷、分擔憂愁,預防或減輕災后長久的心靈創傷,以及繼發性傷害。“心理救災”還能幫助救援者穩定局面,幫助他們進行心理恢復,使其能更有成效地投入救援工作。
及時為受災人群提供心理救援,已經成為救災的一項重要內容。美國“9·11”事件發生后,很多心理醫生、心理咨詢員到達現場,對幸存者實施心理救助,大限度地減少恐怖襲擊帶來的損失;2006年浙江遭遇桑美臺風襲擊,浙江省組織省衛生廳、科協、心理衛生協會等部門的專家,聯合組成“心理援助隊”抵達災區,啟動了為期半個月的“心理救災”行動;此外,在非典、江西九江地震等多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自然災害過程中,也有許多心理專家參與了心理救援。這些“心理救災”大大降低了受災群眾的緊張焦慮情緒,幫助他們早日走出了災難陰影。
我們欣慰地看到,地震災害發生后,成都市四醫院立即啟動重大災后心理危機干預應急預案,成立心理危機干預小組,對傷員及家屬開展心理干預,提供心理支持。5月14日,首批配備心理醫生的浙江省醫療救援隊攜帶藥品、必備醫療器械等物品飛赴四川地震災區救援;衛生部也正在大規模從全國各省市的醫院抽調精神、心理醫生組建醫療隊服務災區。
救災是一場爭分奪秒的攻堅戰,也是一場持久的心理戰。地震可以震垮房屋橋梁,但震不破我們的心理防線。我們相信,隨著更多的心理干預隊伍趕赴災區,有著全國人民的萬眾一心和八方支援,災區人民一定能盡快走出心理陰影,重建美好家園,重建美好生活。
精易迅全體靜默為災區人們祈福!